一场务工途中的交通事故,七根肋骨骨折的沉重伤痛,保险公司2.9万元的“终局”方案——当普通劳动者遭遇维权困境,似乎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但这起案件的结局却颠覆了“既定事实”:赔偿金额提升近四倍,最终定格在13.5万元。这背后,没有侥幸的偶然,只有调解员用专业、坚守与担当铺就的正义之路。
当事人马先生在老板带领下前往外地务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他遭遇七根肋骨骨折的重创。作为家庭的顶梁柱,身体的剧痛之外,保险公司仅给出的2.9万元赔偿方案,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生存危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马先生委托我所调解员蒋佳茵处理此案件。
当马先生的案件交到调解员蒋佳茵手中后,面对保险公司给出的2.9万元方案,看似涵盖基础医疗费,实则遗漏了伤残赔偿、后续护理等关键费用,更未考量事故发生在务工途中的特殊背景。但蒋佳茵调解员没有被“既定方案”束缚,第一时间咨询了屈梦瑶主管关于此案件的相关问题。在逐页梳理案件材料时,蒋佳茵调解员敏锐地捕捉到两个关键信息:一是事故发生在马先生跟随老板前往外地务工的途中,这意味着可能涉及劳务关系与交通事故的责任竞合,赔偿主体和范围都有争取空间;二是马先生七根肋骨骨折的伤情,对照《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完全符合十级伤残的评定标准,而一旦构成伤残,赔偿额度将大幅提升。这个专业判断,不仅让团队看到维权希望,更让蒋佳茵调解员明确了工作方向。她立刻联系马先生,详细核实务工出发时间、同行人员、老板用工性质等细节,同时指导马先生系统整理医疗记录,为后续伤残鉴定和责任认定筑牢基础。然而,维权之路充满阻碍。蒋佳茵调解员带着初步研判结果联系保险公司时,对方态度强硬且拒绝配合,甚至质疑其身份,沟通陷入僵局。此时,屈梦瑶主管再次拨通保险公司电话,凭借其专业的沟通姿态与坚定的立场,直接介入,正名身份,宣示代理权利,成功打破了沟通壁垒,为后续的专业谈判扫清了障碍。随后蒋佳茵调解员直指方案漏洞:“七根肋骨骨折未做伤残鉴定,务工途中的责任主体未明确,这份方案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违背公平原则。”
电话那头的沉默,印证了专业的力量。蒋佳茵调解员凭借坚定的立场和严谨的专业表达,不仅成功为自己正名,更让保险公司意识到这起案件“不好糊弄”,最终同意坐下来正式谈判。谈判的核心是证据,这是蒋佳茵调解员始终坚守的原则。当她将马先生在农村卫生所的复查报告提交给保险公司时,果然遭到了驳回:“基层卫生所的报告没有法律效力,不能作为伤残鉴定依据。”这一情况早在意料之中,蒋佳茵调解员立刻启动备用方案——远程指导马先生办理复查事宜。蒋佳茵调解员为马先生制定了详细的复查方案:指导他前往当地三级甲等医院挂骨科专家号,明确告知需向医生说明交通事故致伤背景,确保骨折数量、恢复情况等关键信息在诊断中清晰记录。她还提前查询当地具备伤残鉴定资质的医院名单,避免马先生走弯路。考虑到马先生行动不便,团队还协助联系了医院绿色通道,保障检查顺利完成。当盖着三级甲等医院公章的复查报告和伤残鉴定书送到保险公司手中时,对方再也无法提出异议。鉴定报告明确显示,马先生的伤情构成十级伤残,这份权威证据,加上之前整理的务工证明、医疗票据等材料,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条,为后续的索赔谈判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正式磋商阶段,蒋佳茵调解员提前准备好详尽的赔偿明细单,清晰罗列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费用,每一项都附带明确计算依据。谈判期间,保险公司多次拖延时间,蒋佳茵调解员每天跟进进度,既不咄咄逼人,也不放松警惕,始终保持专业沟通的姿态。经过多轮磋商,保险公司最终同意将赔偿金额提升至13.5万元,较最初方案增长近四倍。当蒋佳茵调解员将结果告知马先生时,马先生激动不已,这份赔偿远超他的预期,为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案件结束后,马先生带着一面写有“为民解忧办实事,热情服务暖人心”的锦旗来到律所,紧紧握着蒋佳茵调解员的手表达感激。他表示,受伤后曾陷入绝望,是蒋佳茵调解员的专业服务让他重获希望,也让他真切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蒋佳茵调解员指出,遭遇此类事故时,切勿轻易接受保险公司的初步方案,尤其是涉及伤残的案件,一定要先咨询专业人士进行伤情评估。同时,要保留好务工证明、医疗记录、事故责任认定书等关键证据,这些都是维权的“底气”。